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務員,須通過筆試、面試、體檢三大關。從歷年數(shù)據(jù)看,前兩關都過,卻因近視倒在體檢環(huán)節(jié)的考生比比皆是。“每年這個時候都是近視手術的高峰期。”廈門眼科中心業(yè)務院長、視光部學科主任王騫告訴記者,許多考生希望通過近視手術改善視力,卻又對手術半信半疑。
近視手術究竟安全嗎?近日,廈門眼科中心舉辦近視手術開放日,記者親眼直擊近視手術全過程。
“兵不血刃” 1分鐘完成
小吳今年23歲,已有10多年的近視史,因近視,他在生活中吃了不少苦頭。畢業(yè)后,小吳并未急著找工作,而是全身心備考,只為心中的公務員夢。對于這次筆試,小吳信心滿滿,他決心把此前一直在心頭搖擺不定的近視手術給做了。
上周末上午10點,記者在廈門眼科視光部見到了小吳。醫(yī)生先為他做了視力、眼壓、眼底、角膜情況等一系列術前檢查,認為其符合手術條件。10點13分,換上消毒手術服,記者跟隨他進入手術室。來到準備間,護士幫助小吳清潔面部和眼睛……經過一系列術前準備,來到手術室門口。手術室有兩間,其中一間是普通激光手術操作間,另一間是全飛秒激光手術操作間。出于經濟因素考慮,小吳選擇了準分子激光手術。
“感覺有點緊張,不知會不會痛……醫(yī)院既然敢把手術過程敞開給人看,還是挺放心的。”手術室門外,小吳有些忐忑地告訴記者。聽到呼叫,小吳進入手術室。手術室墻上嵌著可視玻璃,透過玻璃,只見他在護士的幫助下躺上手術臺,沖洗結膜囊,消毒鋪巾,上麻醉藥……為他手術的是廈門眼科中心視光中心主任醫(yī)師黎新。
一旁的電子顯示屏記錄了手術全過程:醫(yī)生先用開瞼器撐開小吳的眼皮,使眼睛保持開啟狀態(tài);隨后,小心翼翼地在角膜正中央掀開角膜瓣,用準分子激光對角膜基質進行照射;切削過程大約持續(xù)16秒,再將瓣復于原位,手術完成。從制瓣到切削,然后復位,手術過程在一分鐘內便完成了,術中并沒有出血。
在護士的攙護下,小吳慢慢走出手術室,此時正好10點18分,從開始準備到手術完成,剛好5分鐘。“一點都不疼,也沒什么不適感。”小吳告訴記者,他對視力充滿期待。
院長訪談
全球近視手術 2/3是中國醫(yī)生做的
參觀完手術室,記者專訪了王騫院長,請他對近視手術進行了全面解讀。不久前,第二十次全國眼科學術大會暨第30屆亞太眼科學會年會在廣州舉行,近千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會,王騫還在會上做了專題發(fā)言。王騫說,近視手術至今已有20多年發(fā)展史,“中國對角膜屈光手術的貢獻不小,假如全球共做了3000萬例近視手術,那么有2000萬都是由中國醫(yī)生完成的。”
他說,近視手術在問世時便經過了美國FDA認證,經過20多年的不斷改進、完善,其安全性等各方面也在不斷進步。通俗地說,近視激光手術包括:全飛秒、全激光及要“動刀”的手術。目前,國內一些較高端的視光中心都有開展全飛秒、全激光、準分子等幾種主流手術。具體方式的選擇因人而異,尤其是對于角膜條件特殊者。
安全性:幾十年惡性病例
“幾十年間,國內因近視手術本身造成的惡性、負面的病例報道。”王騫說,僅他個人做過的近視手術中,也并未接到一例因手術因素造成的視功能喪失者。
作為一名眼科醫(yī)生,王騫認為,在所有醫(yī)療行為中,近視手術堪稱目前“較完美的”,只需通過舍棄部分角膜組織來換取視力。
他說,假如術前矯正視力有1.0,術后就一定要達到1.0。因此,近視手術容不得半點誤差,“醫(yī)生要比患者更擔心手術質量和安全性”。
全飛秒:屈光手術發(fā)展新趨勢
王騫說,近視手術的學問就在“角膜組織丟失多少”。他說,假如手術本身要丟掉的20-30%組織,原來的手術中,技術原因帶來的組織損失又有3-5%;但現(xiàn)在除了手術本身要丟失的20-30%組織外,技術帶來的損失只有1-2%。
他向記者分析了幾種手術的利弊。記者所見的準分子手術,優(yōu)勢在于價格相對便宜。但它存在機械故障的風險,對醫(yī)生的操作技術要求也很高,還要高度依賴病人的配合。全激光手術避免了動刀,但仍需打開320°的切口來制作角膜瓣。飛秒激光是一種以脈沖形式運轉的激光,每個脈沖持續(xù)時間僅幾個飛秒(1秒的千萬億分之一),比用電子學方法所獲得的短脈沖要短幾千倍,它還擁有超高的瞬時功率。飛秒激光在手術中用于制瓣,打破了機械刀“一統(tǒng)天下”的局面,實現(xiàn)了“全程無刀手術”,也避免了醫(yī)源性感染。
而全飛秒手術,其精準度、光滑度均大幅提高,它無須制瓣,如“3D打印”般在角膜基質層制作出一個均勻、光滑的基質透鏡,再由一個僅2毫米的微笑狀切口取出透鏡。當飛秒激光在角膜面上畫出一抹“微笑”時,手術就做完了。
全飛秒把激光近視手術推向一個新高度,成為屈光手術發(fā)展的新趨勢。
接受度:從被動手術到主動手術
王騫介紹,近視手術的核心是“選擇性醫(yī)療行為”,它與白內障等手術不同,并不是“非做不可”的。不少患者認為:“戴眼鏡也照樣正常生活,我為何要做呢?”但事實上,戴眼鏡和不戴眼鏡視物,效果絕不可同日而語。“戴眼鏡好比透過凹透鏡視物,成像縮小、退后了,看到的東西其實要比不戴眼鏡小而遠。”
他說,當初的近視手術,都是因個別職業(yè)、專業(yè)對裸眼視力有要求而被動做的,被動接受者遠多于主動手術者。“前些年來做近視手術的患者,1萬人中至少有六七千人都是集中在高考后和征兵時。”但近幾年,情況正逐步改觀。如今,該院高峰期近視手術患者基本與平時持平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人們觀念改變,不愿被眼鏡束縛者越來越多;另一方面,現(xiàn)在的技術更加好,患者更放心了,接受度逐步提高。
王騫說,目前,全國約有1400多家大大小小的醫(yī)療機構開展近視手術,但做得好的不超過500家,大部分都是季節(jié)性開展,而那些“壟斷性”的醫(yī)療機構不超過50家。從去年的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看,全國年近視手術人數(shù)過萬的僅廈門眼科中心一家。
有人質疑:北上廣有那么多大醫(yī)院,而廈門眼科中心地處僅300多萬人口的城市,為何有那么多人到這家醫(yī)院接受手術?對此,王騫解釋,由于鄰近省市很多地方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實力,那些當?shù)夭辉富虿荒芙鉀Q的疑難病例,都被廈門眼科中心吸引過來,并逐漸形成口碑效應。北上廣等地技術實力強的醫(yī)院雖多,但病人都分流了,單家醫(yī)院就診的人數(shù)比不上廈門。
適應癥:手術范圍逐步擴大
王騫介紹,此前,國家標準化委員會、中華醫(yī)學會眼科學分會都曾頒布了行業(yè)標準,他也參與了標準討論。今年底,我國還將制定激光角膜手術“專家共識”。上個月,王騫牽頭制定了華廈
眼科醫(yī)院集團的近視手術臨床路徑、診療及質控標準,比行業(yè)標準更為嚴格,并形成文件在全集團推廣。
他說,所有標準中,安全性始終是重要的核心內容。業(yè)內普遍認為,近視手術的上限是1400°,超1400°的一般不建議做;角膜厚度低于470微米,角膜曲率高于48°的,也一般不建議做。但這些指標也非硬性指標,部分特殊病人需特殊對待。隨著對近視手術的認識和技術手段的進步,部分因角膜薄、形態(tài)不理想,或是近視度數(shù)超過1400°的,現(xiàn)在也能選擇性地做,全飛秒為他們帶來福音。當然,圓錐角膜或有其他不適合手術的疾病者除外??傮w而言,不能手術的病人占所有近視就診群體的5%以內。
王騫強調,術前各項檢查非常重要,包括近視和近視以外的問題,比如眼球發(fā)育結構以及是否有其他眼病等。感染問題是所有手術的天敵,因此,術前用藥抗感染也很關鍵。術中,醫(yī)生誘導和病人配合很重要,醫(yī)生的駕馭能力和操作的輕柔度也很關鍵。術后愈合期,病人應重視觀察、隨訪。
許多病人擔心手術并發(fā)癥。王騫說,早期手術術后可能存在眩暈、干眼、視疲勞等癥狀,特別是在雨霧天及黃昏時,這是由于手術缺乏過渡光區(qū),術后需要一個適應過程,一般3個月左右就沒了,超過一年的幾乎沒有。“就像穿鞋,再好的皮鞋開始穿都會異樣,穿幾天就適應了。”但以現(xiàn)在的技術和醫(yī)生設計的方案,人為造成炫光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。